編者按
近期,一則關于“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”身份造假的新聞引發(fā)輿論熱議。經(jīng)由多家媒體持續(xù)報道,這位多年來利用假身份招搖撞騙,混跡于學校、企業(yè)、醫(yī)院、行業(yè)論壇等場合的“阮院士”被逐步揭露出真面目。多家央媒先后發(fā)布評論文章或視頻,呼吁關注假院士背后暴露出的更多問題。無獨有偶,據(jù)媒體近日報道,另一位號稱“蘇轍第41代后人”的“俄羅斯院士”蘇文被公開舉報造假。
近年來,像阮少平、蘇文這樣的偽專家不時就會冒出來。偽專家何以時常出現(xiàn)?如何鏟除偽專家生存的土壤,根治偽專家產(chǎn)生背后的真問題,守住公眾思考、求證與判斷的能力?
反思之一
假院士 何以招搖撞騙多年?
◎ 童方萍
阮少平以偽造的“中國科學院院士”身份游走多地,在一些學校、醫(yī)院、企業(yè)的相關活動中頻頻亮相,其騙局直至媒體曝光才被戳破。這一事件暴露出一個嚴峻的問題:當騙子頂著虛假頭銜招搖過市時,本應成為第一道防線的審核機制為何集體失守?
審核失守,體現(xiàn)在相關單位審核流程的形式化。據(jù)報道,阮少平行騙軌跡橫跨教育、醫(yī)療、商業(yè)等多個領域,其偽造身份包括“中國科學院院士”“抗疫副總指揮”“中醫(yī)傳人”等。若相關單位在邀請他參加活動時登錄中國科學院官網(wǎng)查詢院士名單、驗證學術成果或聯(lián)系權威機構確認身份,騙局本可即刻被揭穿,這并不需要大費周章。然而,據(jù)報道,多所學校及其他單位僅憑內(nèi)部人員介紹或相關資料便輕信阮少平的身份,奉為座上賓,或?qū)⑵淦笧閷W校顧問、課程導師,邀其在開學典禮發(fā)言,等等,可見它們的身份審核是何等敷衍草率。
而社會信任體系的脆弱,則加劇了審核失守的后果。公眾對權威身份的天然信任,本應是推動社會協(xié)作的基石,但當這種信任缺乏制度性約束時,便容易淪為欺詐的溫床。阮少平偽造的多個身份中,“抗疫副總指揮”“中醫(yī)傳人”等標簽,精準擊中了公眾的情感共鳴點,而相關單位在宣傳時對這些身份不加甄別,甚至主動放大其影響力,無形中為騙局提供了擴散渠道。若社會信任不能與嚴謹審核相綁定,每一次造假都將成為對公共信任的透支。
從多處報道可知,一些被阮少平欺騙的單位,在他的真實身份被揭穿后,不是反思審核機制缺位,而是推卸責任,比如,聲稱阮少平跟學校內(nèi)部人員相識,當時是以朋友身份來學校的,不是學校專門邀請的。但在不少網(wǎng)友看來,這一回應經(jīng)不起推敲,對一所學校來說,聘請專家擔任學校顧問、課程導師,哪怕只是邀請專家在開學典禮上發(fā)言,都并非小事,都應該核實其身份。
因此,有網(wǎng)友說,假院士行騙得逞背后有“真失明者”,折射出審核機制缺位與社會信任存在盲區(qū)。唯有讓“真審核”成為不可繞過的關卡,才能斬斷造假者的行騙鏈條,讓學術尊嚴不被玷污,讓社會信任不被濫用。當每個專家的頭銜都經(jīng)得起驗證,每次邀請專家都予以嚴謹審核,騙子才可能無處遁形,真正的專家才能在陽光下發(fā)揮作用。若僅滿足于事后補救和推卸責任,而非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,類似騙局仍會上演。
反思之二
誰在“頭銜崇拜”中迷失?
◎ 樊耀文
假院士之所以能在多個領域暢行無阻,根源在于一些單位、機構存在“頭銜崇拜”或者說“帽子崇拜”。當“院士頭銜”成為衡量人才價值的重要甚至唯一標尺,那些單位、機構就要為假院士之類鬧劇付出沉重代價??梢哉f,它們對頭銜的饑渴、對“帽子”的狂熱追逐,是假院士之類的偽專家得以招搖撞騙的溫床。
企業(yè)在“頭銜崇拜”中迷失,源于對“頭銜背書”的過度依賴。為了給產(chǎn)品貼金、給品牌“壯膽”,一些企業(yè)把“有沒有院士‘站臺’”等,當成市場競爭的“絕招”。明明是普通技術,只要掛上“某某院士指導”等名頭,就能抬高身價;明明是常規(guī)項目,只要能拉來幾個有頭銜的人“站臺”,就能騙取合作方信任。這種對“帽子”的饑渴,讓他們對頭銜的真實性“睜一只眼、閉一只眼”。只要有偽專家“站臺”,能唬住客戶、撐足場面,就甘愿提供舞臺,甚至主動幫偽專家包裝宣傳。
學校在“頭銜崇拜”中迷失,藏在對“帽子數(shù)量”的盲目攀比里。為了學?;?qū)W科排名、為了爭取更多辦學資源,把“擁有多少專家”當成辦學政績的硬指標。只要頭銜夠響亮,就給高薪、配團隊、撥科研經(jīng)費,至于對方是否真能搞研究、育人才,反倒成了次要的。這種“帽子崇拜”讓學術評價徹底變味,也讓假院士有了混入高校甚至中小學、騙取科研資源的可乘之機。
一些機構在“頭銜崇拜”中迷失,體現(xiàn)于對“頭銜陣容”的病態(tài)追求。辦論壇要邀請盡可能多的“院士”“教授”才顯得高端,開峰會要湊齊“權威專家”才覺得有分量。據(jù)報道,在一些活動主辦方眼里,嘉賓的頭銜比論壇、峰會內(nèi)容更重要,名單的表面“含金量”比思想碰撞更關鍵。為湊齊想要的“帽子”,他們對頭銜的真?zhèn)问栌诤瞬?。這種對“頭銜崇拜”的執(zhí)念,讓假院士能輕易混進一些場合刷存在感、積累人脈,進一步包裝自己。
一些政府部門的迷失,則體現(xiàn)于對“頭銜權威”的過度迷信。做決策時,覺得有“權威專家”論證就一定靠譜,有“權威專家”背書的項目就必須支持……這種對“帽子”的盲從,讓一些假院士憑借虛假頭銜參與政策決策、項目評審,甚至影響公共資源分配。他們拋出的偽理論、假方案,因為頂著“權威”頭銜,反倒比真正務實的建議更容易被采納,最終可能造成公共利益受損。
正是這些單位、機構對頭銜的饑渴和對“帽子”的崇拜,導致形成一個畸形的供需鏈:需求端瘋狂追逐頭銜,供給端就有人造假滿足需求。假院士等是這一鏈條上的“產(chǎn)品”。相關單位、機構看似是受害者,其實是始作俑者,正是他們的非理性追捧,讓假院士等有了生存空間,也讓學術生態(tài)、市場秩序、公共決策等一次次被攪亂。揪出假院士等人只是開始,鏟除“頭銜崇拜”的土壤才是關鍵。
反思之三
如何根治假院士之類亂象?
◎ 徐剛
阮少平假院士事件是一面多棱鏡,照見了從個體失信到制度失效的全鏈條漏洞。根治假院士之類亂象,需從源頭治理,系統(tǒng)施策,構建起單位或機構把關、部門監(jiān)管、法律震懾、社會回歸理性的綜合防線。
一是要筑牢審核的第一道防線。既然部分單位、機構的審核機制形同虛設,那么,根治亂象,首先就要壓實邀請單位、機構的主體責任。單位、機構在邀請專家時應建立雙重核查機制:一方面,要通過中國科學院官網(wǎng)及其學部工作局電話等官方渠道核實身份;另一方面,要求對方提供學術成果、任職證明等佐證材料。同時,要建立審核失職追責機制,對于因?qū)徍瞬粐缹е录僭菏咳雸?、造成公共資源浪費或社會不良影響的單位、機構,應依法依規(guī)追究其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的責任。唯有讓相關單位、機構從追捧頭銜轉(zhuǎn)向敬畏規(guī)則,才能從源頭上切斷假院士的“入場通道”。
二是相關部門需要強化監(jiān)管,打造透明可信的信息查詢網(wǎng)絡。當前,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已公開可查,但有專家指出,信息分散、核驗不便仍是一個問題。相關部門應構建“一站式”院士信息共享平臺,整合院士履歷、學術成果、社會任職等數(shù)據(jù),并與政務系統(tǒng)對接,實現(xiàn)實時比對、一鍵驗證。此外,需要建立快速響應機制:一旦接到舉報或發(fā)現(xiàn)造假嫌疑,立即啟動調(diào)查,通過官方渠道澄清事實。例如,可設立“學術打假”專項舉報平臺,鼓勵公眾監(jiān)督,形成“全民把關”的態(tài)勢。唯有讓真院士信息在“陽光”下可見,假院士才無處遁形。
三是提升法律威懾力,讓招搖撞騙者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?,F(xiàn)行法律對假冒院士的懲戒明顯不足。有法律專家指出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》雖設有“招搖撞騙罪”,但實踐中對學術頭銜造假的量刑普遍偏輕,且多以行政處罰替代刑事追責,難以形成有效震懾。比如,阮少平在多年行騙中,通過虛假身份獲得巨大利益,違法成本卻遠遠低于收益。因此,根治亂象必須祭出法律利劍,構建“民事賠償+行政處罰+刑事追責”的立體懲戒體系。
在刑事層面,應明確將“冒用兩院院士、國家級人才頭銜”認定為“招搖撞騙罪”的加重情節(jié),對于造成科研資源浪費、公共財產(chǎn)損失或惡劣社會影響的,依法從重處罰,扭轉(zhuǎn)“違法成本低、守法成本高”的失衡局面。在民事層面,鼓勵被騙單位、機構、公眾提起侵權訴訟,要求造假者返還非法所得并賠償經(jīng)濟損失,通過“追贓挽損”讓其付出經(jīng)濟代價。在行政層面,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可依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》,對利用虛假頭銜進行商業(yè)宣傳的企業(yè)予以高額罰款,切斷造假者與商業(yè)機構的利益勾連。
四是推動社會認知回歸理性,破除“唯頭銜論”。一方面,推動學術評價回歸本質(zhì),建立以成果質(zhì)量、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,淡化頭銜附加的功利價值。例如,科研項目評審中,弱化“院士”等身份的權重,強化同行評議與成果創(chuàng)新性評估。另一方面,媒體與教育機構應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學術榮譽,宣傳科學精神與求真務實的價值觀。院士是追求真理的表率,而非“特權象征”。唯有破除“唯頭銜論”,讓社會關注真才實學,造假者才會失去生存空間。
總之,根治假院士亂象,既需要制度創(chuàng)新的硬約束,也離不開價值重構的軟約束。當科學精神回歸本位,當社會評價擺脫“頭銜崇拜”,那些靠虛假頭銜招搖撞騙的“南郭先生”終將失去生存土壤。這不僅是維護學術尊嚴的需要,更是構建誠信社會的必然要求。

裝模作樣 王懷申 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