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青海格爾木市紅色文化資源開發(fā)與教育實踐紀實

格爾木市區(qū)鳥瞰圖。

以青藏公路建設歷史為主題的紀念性公園—將軍樓公園。

格爾木市星園路社區(qū)邀請老兵講紅色故事。

長江源村的多彩新生活。

格爾木軍墾農墾記憶陳列館。

巍巍昆侖山脈。

中國最大鹽湖察爾汗鹽湖。
位于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,紅色基因如同昆侖山脈的冰雪融水,浸潤著這片土地。近年來,格爾木市通過盤活紅色陣地、汲取紅色力量、用好紅色教材三大路徑,構建起覆蓋黨員干部、青少年及社會各界的紅色教育體系,使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璀璨光芒。
盤活“紅色陣地”
打造沉浸式精神家園
清晨的陽光穿透薄霧,灑在將軍樓公園的天路紀念塔上,金色的塔尖與遠處的昆侖山交相輝映。這座占地9.8公頃的主題公園,作為格爾木市紅色教育的“精神地標”,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。
來自浙江的游客高先生在參觀后感慨:“主題公園布局大氣且富有靈性,既是緬懷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也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。”這種功能的融合,正是格爾木市紅色陣地建設的鮮明特色。作為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,將軍樓見證了20世紀50年代筑路大軍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“世界屋脊”創(chuàng)造的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。如今,經過保護性開發(fā),這里已形成集將軍樓主題紀念區(qū)、紀念教育區(qū)等六大功能分區(qū)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基地,年接待量穩(wěn)定在10萬人次以上。
格爾木市堅持“陣地共建、資源共享”理念,以將軍樓為核心,輻射培育了“兩路”精神主題教育展覽館、格爾木煉油廠展廳、紅柳村等7個現場教學點,開發(fā)出“天路精神”“石油精神”等系列精品課程。將軍樓公園講解員蔡麗麗說:“我們定期組織講解員隊伍進企業(yè)、進機關、進學校,通過收集整理紅色故事,以圖文展示的形式宣講‘兩路’精神?!边@種“走出去”的宣講模式,讓紅色教育突破了物理空間限制。
在重要節(jié)日節(jié)點開展主題黨日活動,是盤活紅色陣地的關鍵舉措?!捌咭弧苯h紀念日,全市各單位黨組織在將軍樓公園開展“重走紅色足跡”活動,黨員干部沿著當年筑路大軍的足跡,在慕生忠將軍塑像前重溫入黨誓詞。這種“室外課堂”模式,使黨員教育既接“地氣”又有“人氣”。
2024年落成的格爾木軍墾農墾記憶陳列館,為紅色陣地體系增添了新的維度。館內通過場景復原、老物件展示,生動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一大批青年響應“屯墾戍邊”號召,奔赴祖國西部邊陲開荒創(chuàng)業(yè)的歷史。青海省格爾木農墾(集團)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南洋介紹:“我們特別還原了地窩子、馬脊帳篷等生活場景,收藏當年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,就是為了讓參觀者真切感受那段崢嶸歲月?!?/FONT>
在創(chuàng)新陣地形態(tài)方面,格爾木市突破傳統(tǒng)展館模式,打造了烏圖美仁鄉(xiāng)黨群紅色驛站等新型服務平臺。這個集公共休閑、紅色書吧、健身運動等功能于一體的黨建陣地,不僅為黨員提供學習培訓場所,還為游客提供熱水、醫(yī)藥救助等服務。
目前,格爾木市已建成市級黨性教育基地12個,其中6個獲得省、州級黨支部組織生活共享陣地稱號。通過建立動態(tài)管理機制,定期評估調整陣地功能,確保紅色教育資源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。
汲取“紅色力量”
激活發(fā)展動能的精神密碼
在察爾汗鹽湖旁的鉀肥生產車間,機器轟鳴中,工作人員通過中控屏幕監(jiān)控著生產線的運行參數。這個年產能達800萬噸的現代化生產基地,承載著第一代鹽湖人的夢想。1958年,他們用鐵鍬、洋鎬撬開“死亡之?!眻杂驳柠}殼,三天三夜生產出10公斤鉀肥,終結了中國不產鉀肥的歷史。
格爾木市將鹽湖開發(fā)史與紅色基因深度融合,在一代又一代鹽湖人接續(xù)奮斗、汲取“紅色力量”的歷程中,青海鹽湖工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察爾汗建成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,為保障我國現代農業(yè)穩(wěn)定發(fā)展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作出卓越貢獻。近年來,格爾木市在此基礎上扎實推進鹽湖資源有序開發(fā),堅持以項目建設夯實產業(yè)根基、以節(jié)能降耗激發(fā)轉型潛力、以科技創(chuàng)新賦能企業(yè)升級,全力推動鹽湖資源開發(fā)全鏈條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。
長江源村的變遷是紅色力量助推鄉(xiāng)村振興的生動寫照。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殷殷囑托,成為這個生態(tài)移民搬遷村發(fā)展的精神指引?!皬牟菰岬匠擎?zhèn),從牧民變成生態(tài)守護者,村民的生活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”長江源村駐村第一書記梁亮說。通過發(fā)展雕刻、飾品加工等民族特色產業(yè),建立牛羊育肥基地,長江源村實現了產業(yè)從無到有、村民收入從低到高的跨越。數據顯示,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4年搬遷時的不足3000元增長至2024年的3.57萬元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500萬元。
同時,長江源村將“兩路”精神中的“軍民一家、民族團結”內涵轉化為具體實踐。村史館內,一面榮譽墻記錄著這個村莊的蝶變:“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”“全國民族團結示范村”“全國文明村鎮(zhèn)”……每一項榮譽背后,都凝聚著紅色基因傳承的磅礴力量?!皠偘徇w過來時,村里到處是沙土,下雨就泥濘不堪?!贝迕裨鬟_娃回憶道,“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,有了小學、敬老院、文化廣場,孩子上學、老人看病都方便了?!备钊苏駣^的是,越來越多的青年像扎西達娃一樣選擇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。
村民巴吾老人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——這位牧民在青藏公路修建時,義務擔任向導和翻譯,從青海五道梁一直走到西藏那曲,用行動詮釋了民族團結的深厚情誼。“現在村里225戶人家,就像一家人一樣,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幫忙?!绷毫琳f。
紅色力量的轉化,還體現在城市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的升級中。作為20世紀50年代因青藏公路修建而興起的城市,格爾木市在“兩路”精神、青藏高原精神指引下,正加速構建“一帶一路”門戶節(jié)點城市。走進國際陸港鐵路港的調度中心,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著中歐班列的運行軌跡。這個規(guī)劃面積10.95平方公里的物流樞紐,已開通至俄羅斯、印度、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國際班列,2024年貨運吞吐量突破800萬噸。
隨著G6京藏高速、格庫鐵路等交通大動脈的貫通,格爾木成為連接甘、新、青、藏四省區(qū)的“十字型”交通樞紐。
從鹽湖化工到生態(tài)旅游,從鄉(xiāng)村振興到對外開放,格爾木市通過深挖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,讓紅色精神成為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的精神引擎。
用好“紅色教材”
構建全鏈條育人體系
“同學們,你們知道這座紀念碑上‘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’的題詞背后,有著怎樣的故事嗎?”在將軍樓公園的天路紀念塔前,格爾木市第八中學的學生們認真聆聽歷史老師的講解。這堂“行走的思政課”,是全市中小學開展“紅色教育進校園”活動的縮影。
格爾木市將紅色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,2024年組織全市中小學開展“主題班隊會”“國旗下的講話”“紅色故事我來講”等活動140余場次,4萬余名師生參與其中。各學校廣泛開展“參觀紅色教育基地”活動。格爾木市教育部門通過深化“一校一品”黨建品牌建設,通過沉浸式、體驗式教育,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(fā)芽。
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,格爾木市創(chuàng)新推出“三維育人”模式,將紅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、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。在課程建設方面,編寫紅色故事讀本,將紅色故事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;在實踐活動方面,開展“紅領巾講解員”培養(yǎng)計劃,選拔培訓中小學生擔任紅色教育基地志愿講解員。
紅色教育的創(chuàng)新實踐孕育出新時代好少年。第五屆“新時代青海好少年”獲得者、市第八中學學生李曉虹的事跡在當地廣為傳頌。2024年4月,面對鄰居大棚起火的危急情況,這位14歲的少年沉著撥打119報警,準確報告火情信息,為救援爭取了寶貴時間?!盃敔斒抢宵h員,常給我講革命先輩面對困難不退縮的故事,那種勇敢無畏的精神讓我在危急時刻沒有慌亂?!崩顣院绲脑捳Z樸實而堅定。
在社區(qū)層面,紅色文化正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浸潤民心。星園路社區(qū)的“紅義工工作室”里,志愿者在為居民修理電暖器。這個由12名在職黨員、個體工商戶、全職媽媽組成的志愿服務隊,每月定期開展家電維修、義剪等志愿服務活動?!疤兄x了,本來以為要換新的,沒想到你們幫我修好了?!鄙鐓^(qū)居民接過修好的電飯鍋,臉上露出感激的笑容。
星園路社區(qū)黨支部書記楊青介紹,他們創(chuàng)新實施“三聘一推”服務管理模式,聘請7名市級領導為社區(qū)顧問,8名離退休干部、職工中的黨員為網格理事,40名熱心群眾為樓棟管家,構建起“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”的服務網絡?!拔覀兇蛟臁畷巢シ弧?,通過‘黨建+直播+服務’模式開展‘微宣講’,講紅色故事,同時為居民解決實際困難。”
文化文藝活動是傳播紅色精神的重要載體。格爾木市實施“周周有演出、月月有亮點”文化工程,2024年策劃各類文藝演出150余場次,其中《奔騰》《夢幻般的格爾木》等原創(chuàng)作品,將紅色歷史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。在今年舉行的昆侖文化民俗嘉年華活動中,融合“兩路”精神元素的舞蹈《天路魂》引發(fā)觀眾強烈共鳴;文學作品《風雪唐古拉》通過講述青藏公路上的一場緊急救援故事,成為傳播紅色文化的暢銷書。正如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索南才讓在“作家面對面”活動中所說:“格爾木的紅色故事充滿力量,這些扎根大地的精神財富,是文學創(chuàng)作最寶貴的源泉?!?/FONT>
從校園到社區(qū),從主題活動到日常服務,格爾木市通過構建全方位、多層次的紅色教育體系,讓紅色教材真正“活”了起來。當未成年人在紅色故事中樹立理想,當社區(qū)居民在文化活動中凝聚共識,當各行各業(yè)的建設者在紅色精神中汲取力量,這座高原新城正煥發(fā)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。
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格爾木市正以紅色文化資源開發(fā)與教育實踐為抓手,不斷探索精神傳承與時代發(fā)展的結合點。從將軍樓公園的莊嚴肅穆到鹽湖廠區(qū)的熱火朝天,從長江源村的幸福笑臉到校園里的瑯瑯書聲,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,成為激勵格爾木人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。今天的格爾木,正用紅色文化的時代光芒,照亮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奮進之路。
(格爾木市委宣傳部供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