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的“座位安排”,看似是班級日常管理的小事,實則關聯學校穩(wěn)定、家校協同、班風建設、師生發(fā)展及學生和諧等多重維度,成了學校領導、各班教師以及每位家長和學生共同聚焦的核心。尤其是一年級新生入學時,正副班主任初見學生的身高差異,但對學生的認知水平、行為習慣、個性特征及家教概況等全然陌生。在這種“一切皆陌生”的情況下,往往是根據學生到校先后和自由入座來臨時編位的。如何讓座位編排既公平合理又凝聚共識來賦能學生成長呢?
擬清單廣征集,架起家校溝通橋
秉持“調查—研究—運用”的理念,開學第一周,各班需主動“敞亮對話”,以“給家長的一封信”為載體廣而告之,第一時間緩解眾人對座位問題的過度關注與焦慮。教育的合力源于觀念的共鳴,座位編排亦需家校思想同步。告知書需清晰列出核心問題:座位編排應遵循哪些合理性原則?班級初步設想的編位方法是什么?家長對座位編排有何看法?孩子是否有特殊座位需求?同時附上“班級座位編排金點子征集表”,通過清單式調查收集意見,讓平等交流、集思廣益的氛圍走進家庭,為后續(xù)工作筑牢思想基礎。
聚焦點共商議,凝聚家校共識力
依托“座談—商議—運用”模式,開學第二周圍繞“座位編排”這一主題針對性地召開專題家長座談會。座談流程層層遞進:首先組織家長面對面地共同學習座位編排的相關原則與要求;再分小組討論并記錄關鍵觀點和重要內容;隨后由選出的家委會梳理各小組意見,匯總核心建議;最后由家委會主任組織大家各抒己見,全班分享比較集中的意見和通報比較突出的想法,班主任結合整體情況及時調整優(yōu)化,最終形成思想統一、共識度高的實施辦法。
定規(guī)則細實施,確保執(zhí)行有力度
遵循“實踐—研究—運用”思路,在家長座談會達成共識后,班主任聯合家委會代表、科任教師及學生代表進一步細化座位編排的規(guī)則,形成書面文本。通過班會課組織全班同學學習宣讀,經表決后適當微調,最終向學校報備、發(fā)送至家長群、張貼于教室公示欄,確保規(guī)則透明、執(zhí)行到位。如此,學生方能心悅誠服,家長自然安心滿意。
方法新重引領,動態(tài)管理顯智慧
采用“嘗試—調整—優(yōu)化”策略,讓座位編排常新常優(yōu)。堅持不設“特殊座位”,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:總體按照身高從低到高排列,保障每個孩子看清黑板;實行動態(tài)管理“每周大調整”與“隨時小調整”有機結合。
“每周大調整”于周一早上實施:將班級分為一二排、三四排、五六排、七八排四個四人學習小組,每周前后輪動(如:一二排下周調至三四排,以此類推);全班分三大組,每周左右輪動(如:第一大組下周調至第二大組,循環(huán)往復)。
“隨時小調整”則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,由科任教師靈活微調:優(yōu)差搭配促進互助,男女混坐實現性格互補,學生自主組合輔以教師調控,同時兼顧動靜結合、身高適配、取長補短等細節(jié),以靈活應對、智慧處理讓座位編排產生教育力,傳遞正能量,助力優(yōu)良班風學風養(yǎng)成。
座位編排事件雖小,卻是教育工程的縮影。班主任唯有巧思善為,巧排座位,方能賦能教育,為學生健康成長添力護航。